应急救护知识(56)——冻伤
发布日期:2018-07-16 点击次数:次应急救护知识(56)——冻伤
2008年年初,中国南部发生50年不遇的雨雪冻灾。据统计,从1月11日至2月2日,广东、湖南、安徽、贵州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广西、湖北、河南10个灾区公安机关在抗雪救灾工作中共出动警力375.5万人次,派出工作组3810个,救助群众约297万人,疏导车辆约469.3万辆。其中,一线执勤民警因长时间奋战,造成冻伤的有21517人,牺牲3人。
2008年1月起,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出现低温连阴雪天气,青海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降雪量为30~100年一遇,降雪维持时间之长,范围之广,强度之强实属历史罕见。特大雪灾造成青海省藏区最贫困地区的16500名藏族群众患雪盲症和冻伤,11万人缺衣少被,13万人的燃料耗尽,35万人口粮短缺,至少有50万头只牲畜和野生动物死亡。
当皮肤接触到非常冷的空气或物品,引起血管痉挛、淤血、肿胀,称冻伤。损伤程度与寒冷的强度、风速、湿度、受冻时间以及局部和全身的状态有直接关系。冻伤严重的可能起水泡,甚至溃烂。(图6-27)
一、分类及临床表现
一般将冻伤分为冻疮、局部冻伤和冻僵三种。
1.冻疮:
条件:皮肤暴露于寒冷多风的天气环境。
部位:脸、手、脚以及其它一些长期暴露而又无防寒保护的部位。
体征:瘙痒,刺痛,肿胀,红紫色皮肤损害(丘疹、斑疹、斑块或结节);可发生疤痕及炎症后色素沉着。
2.局部冻伤:多在0℃以下缺乏防寒措施的情况下,耳部、鼻部、面部或肢体受到冷冻作用发生的损伤。一般分为四度:
一度冻伤:表现为局部皮肤从苍白转为斑块状的蓝紫色,以后红肿、发痒、刺痛和感觉异常。
二度冻伤: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、发痒、灼痛。早期有水泡出现;
三度冻伤:表现为皮肤由白色逐渐变为蓝色,再变为黑色,感觉消失,冻伤周围的组织可出现水肿和水泡,并有较剧烈的疼痛;
四度冻伤:伤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,呈暗灰色,交界处可出现水肿和水泡。
3.冻僵:冻僵是指人体遭受严寒侵袭,全身降温所造成的损伤。伤员表现为全身僵硬,感觉迟钝,四肢乏力,头晕,甚至神志不清,知觉丧失,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。
二、自救、互救与急救措施
1.对局部冻伤者,冻伤的肢体应迅速在温水中使之温暖,水的温度要护理人员的
2.全身冻伤,体温降到20℃以下就很危险,此时一定不要睡觉。
3.立即将病人转移至温暖的房间里,换去湿冷的衣裤,用棉被或毯子将其包裹起来,使病人复温。
4.病人喝下热茶或热的姜汤,少量白酒也可。
5.当全身冻伤者出现脉搏、呼吸变慢的话,就要保证呼吸道畅通,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。要渐渐使身体恢复温度,然后速送医院。
6.有条件者可用保温毯进行保温。
7.伤肢肿胀较剧或已有炎症时,可将健侧肢体放入温水中(双脚冻伤,则将双手放入温水中),改善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