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主页 > 培训类别 > 名家讲堂 >

应急救护知识(32)——气管异物

发布日期:2018-07-16 点击次数:
 

应急救护知识(32)——气管异物


   

临床笔记:2008年8月的一天中午,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气喘嘘嘘的抱着一个2岁多的男孩来医院就诊。人还没到医院,其大声的呼喊让医生赶快跑到医院的门口,急忙接过孩子,面色青紫,奄奄一息,孩子的母亲说,因田地的农活忙,没顾上孩子的早饭,近12点时,孩子叫喊着“饿”,家长就顺手拿了一盒饼干递给孩子,孩子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,由于饼干太干,进食时也没经过细细的咀嚼,加之吞咽过快,饼干卡在喉头,孩子极力挣扎,但说不出话,脸色青紫,全身大汗淋漓。家长发现后不知所措,急得捶胸顿足,但毫无办法,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跑。一个劲对大夫说“快救救孩子,孩子快没命了”。在简要问明情况后,只见大夫迅速地用一只手提起孩子的双腿,使其头朝下,另一只手从后背快速拍击,一次、两次……,饼干终于从孩子的嘴里吐了出来,“哇”的一声孩子大声哭了起来,面部青紫也随之消失,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。

    还好,孩子脱离了危险,一条生命得以挽救,可是,我们却只是感到很庆幸,因为那孩子那天如果没有来医院,如果吃饼干的时候他是在离医院几公里外的家里,如果……。

    气管异物又称噎食,相信大家都有喝水时被呛的经历,即水进入气管而发生的应急反应,如果进入气管的不是水,而是大块的食物或其它物品,气管的应急反应不足以将物体排出,就形成了气管异物。因此80%的气管异物事件是发生家中的。

    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和孩子是气管异物的多发人群,而青壮年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(如吃饭时大声说笑、狼吞虎咽等),或醉酒后出现呕吐,在不清醒的状态下将呕吐物误吸入气管,也极易发生气管异物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应急救护知识(32)——气管异物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常见气管异物

    我们知道,老年人由于牙齿大多脱落因此咀嚼功能受限,极易形成咀嚼不完全的大块食物,加之吞咽功能退化,易造成吞咽动作配合失调,进而引起食物误入气管形成气管异物。而儿童气管异物则是婴幼儿非正常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,因为诸如纽扣、玻璃球、硬币、塑料带、气球等生活中的小物件、小玩具,甚至植物中的各种豆类、花生等小颗粒果实,乃至孩子最爱吃的零食(特别是果冻),都会被孩子有意、无意的放入口中,在不经意中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。近年来由于幼儿吸食果冻误入气管造成窒息死亡的案例屡有报道,而果冻本身由于增稠剂(明胶、卡拉胶等)的作用而表现为柔软、滑润、富有弹性、不易溶化等特点,因此一旦进入气管后较难取出,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儿童窒息死亡,故有气管“软木塞”之称。

    人类的绝大多数代谢活动都需要氧的参与,其中脑组织是对氧最为敏感的器官,缺氧4分钟就可以让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坏死。脑组织需要的氧是靠血液中的红细胞带来的,而红细胞的氧则是通过呼吸系统中的肺来完成气体中氧的交换。人类的呼吸系统就像是一个倒置的大树,树干如气管,树枝如支气管,树叶如肺泡。如果某根树枝或某些树叶堵死了,尚不致命,但如果树干被堵死了,则是非要命不可了。所以一旦发生气管异物堵塞,争分夺秒,抓紧时间促其排出是最为重要的,而喊医生和将病人送医院在这时大多都已经来不及了,哭哭啼啼则更是与事无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