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知道什么是毒物吗?请往下看:
一、中毒:当某种物质接触或进入人体后,在一定条件下与体液组织相互作用,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障碍,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的过程称中毒。
二、毒物:能引起中毒的物质称毒物。
毒物是相对而言,同一种物质,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引起中毒,在另一些条件下对人体有益,而一般认为无毒的物质,如水、氧、食盐、维生素等,若进入人体过多或输入速度过快,可造成氧中毒、水中毒等也可发生致死性毒害作用。因而对毒物要有正确的、全面的、动态的认识,有毒物质和无毒物质都不是绝对。毒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: ①对机体不同水平的有害性,但具备有害性特征的物质并不是毒物,如单纯性粉尘②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 ③必须能够进入机体,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互作用具备上述三点才能称之为毒物。
1888年,德国药剂师胡果·舒尔茨(Hugo Schulz)发现高浓度重金属能毒死酵母菌,但微量的重金属反而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。也就是说,重金属既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良药,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只是取决于浓度。
16世纪瑞士一位名叫帕拉赛尔苏斯(Paracelsus)的医生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研究生命的奥秘,推翻了很多前人的医学理论。他尤其喜欢研究毒药,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毒的,而很多被认为是毒药的物质在小剂量的情况下很可能对人体有益。后来他把毕生的经验总结成一句名言:“世间万物皆为毒药,没有任何东西不是毒药。之所以有些东西不是毒药,只是因为剂量不够。”因为他的这个观点,后人把帕拉赛尔苏斯尊称为“毒理学之父”。
毒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准确地描述毒品剂量和毒性的关系。传统理论认为,世间所有毒品都遵循两种模式。一种是线性模式,即毒性和毒品剂量呈正相关关系,小剂量有小毒性,大剂量有大毒性,大部分致癌物就被认为符合这种模式。另一种是阈值模式,即毒品剂量小时完全无害,只有超出了某个阈值才会产生危害。这种模式的适用范围更广泛,比如说,即使是水,超出一定浓度对人体也是有害的。
1944年,两位专家把他们的试验结果总结成一个新概念——“毒物兴奋效应”。这个概念是说,某些毒物在低剂量时反而有益,如果画一条毒性和毒品剂量的相关性曲线,这条曲线将是典型的“双向曲线”。低浓度时浓度越高越有益,当浓度上升到某一阈值后,浓度越高越有害。如高剂量的辐射能杀死任何动植物,但低剂量的辐射却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。“毒物兴奋效应”理论是毒理学界最具争议性的理论,因为其机理还没搞清楚。